(今天走博物館知性之旅,此為淡水紅毛城區)
和喵約好要趁著能用發票換門票時,趕緊把想逛的博物館看完,
而這麼多博物館之中,最想要一探究竟的,就是八里的十三行博物館了。
不過一天的行程只排一間博物館,似乎又太浪費,
於是把淡水古蹟博物館一起排了進去。
騎著車到淡水後,看了看時間,差不多要十一點,該祭祭五臟廟,
省得到時候逛到一半,突然想找東西吃就要多拿一張發票,
於是選在黑店吃排骨飯(大85)。
隨著越接近用餐時間,店內客人漸漸多了起來,趕緊讓出位置,動身前往古蹟園區。
(看一下古蹟園區的參觀路線)
淡水古蹟園區,非指單一地點,其實是包含紅毛城、滬尾砲台及小白宮。
從黑店玩回去,第一個先到的,會是滬尾砲台。
它就在忠烈祠的斜坡一路騎上去,將車子停在高爾夫球場入口旁的空地,
把發票捐出來後,即可進入。
(古城牆,上面寫著北門鎖鑰)
(穿過隧道後,一片光明)
踏著白色石頭的小徑前進,首先映入眼簾的,是個古城牆,
牆上寫著"北門鎖鑰"四個大字,據說是劉銘傳親自所題。
走進城牆後,遇到解說員,才知道我們錯過了早上十一點的導覽,下次要等到兩點,
於是乎我們只好自己走馬看花。
(各個城牆內部都有展示區)
(一些歷史背景的說明看板)
城牆內部的空間展示著建立這滬尾砲台的遠因近果,
不過我對歷史不太熟,早已經忘了清朝與哪個國家戰爭過,又被誰統治過,
只好藉著看板上的解說,一一複習。
原來這裡是當時台灣巡撫劉銘傳所建,為了增加淡水河口的防禦性,
乃請國外技師於此處建立砲台。
(爬上城牆,留有砲座遺跡)
(牆上一個一個洞都是砲彈存放處)
爬上城牆,果真有幾處砲座,牆上留有砲彈收納孔,
不留意,還以為只是一般裝飾用凹洞呢。
(驚!竟然有五何)
這裡在還沒開放參觀前,似乎是國軍駐紮區,看到碉堡牆上,寫著"五何"要訣,
可想而知這裡在當時也是個重要軍事重地。
(在廣場正中央的斷垣殘壁,是建築物遺跡)
其實少了人帶導覽,只是看牌子上的解說,還真是不太容易印象深刻,
如果有機會再來參觀的話,一定要好好查詢解說時間,
不然就可惜了這尋幽訪古的行程了。
(白白,端著紅毛城!)
(紅毛城,穿著一身紅的建築)
下一個參觀的景點,就是頗負盛名的紅毛城。
在淡水,我想國小的戶外教學,應該都不會錯過這個點,
就好像板橋的小學,一有戶外教學,就會帶學生到林家花園一樣。
只不過小學生也不太對這些歷史古蹟感興趣,反倒是哪裡有得跑跳還來得有意思些。
一直以為紅毛城是個很大的城牆所圍成的軍事要地,但進來參觀後才發現,
這紅毛城的意涵,只是當時平埔族人稱外國人為紅毛番,
而他們住的地方,就稱為紅毛城,如此而已。
(聖安東尼堡)
(走上二樓,展示著古時候的擺設)
(保險箱)
(應該是焚燬文件用的)
(如果文件太多火太旺,就要用滅火器XD)
上了斜坡後,可以看到"聖安東尼堡",二樓展示著一些史料,
以及當時在此辦公的外國人一些房間擺飾。
(地牢,有種陰森森的感覺)
(請問樓下你哪位?)
(下去一看,才知道是嫌疑犯放風處)
(磨鼻子XD)
(廚房)
(廁所,看起來風景不賴)
最令我感興趣的,就是一樓為牢房,裡面關有在台灣有犯罪嫌疑的外國人,
而牢房外有一放風處,專給這些犯人關久了出來透透氣用,
這裡的建設到是挺有心的,還找來個銅人擺在此展示當時的情景,
不過驚鴻一瞥時還有些小小嚇到。
(這些砲台都是為了展示才搬來此處集中管理)
除了聖安東尼堡外,旁邊還有一間建築,是英國人租借紅毛城作為英國領事館使用時,
另外在它的東側興建了領事官邸。
官邸外的草地區展示著不同管徑的砲台,雖然早已鏽蝕不堪使用了,
但一字排開還是很有震撼力。
而官邸內部則是保有英國人當時的裝潢風格,包括辦公廳以及廚房,
在當時民風純樸的台灣,這樣的設計可說是相當前衛的呢!
(漫步其中,好像身處真理大學校內,處處是古蹟美景)
(觀音山,畫得還滿像的)
紅毛城可看的東西也很多,只可惜還是沒人帶導覽,稍微晃晃後就步行前往小白宮。
(小白宮大門)
(走進淡水小白宮)
(原為淡水稅官廳屬地)
走過陡陡的無煙示範道路後,即可在右手邊看到這棟白色建築,
也正因這建築的顏色為此,才會在淡水人的口中,有小白宮之稱。
小白宮本為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,官邸內的地板為木製,
各房間內設有除濕機,藉以抵抗淡水潮濕的氣候。
(拓印一下,到底是什麼呢?)
(原來是小白宮的圖騰)
早期很風光的小白宮,後來日漸荒廢,於1996年一度被財政部報廢,準備拆除建新宿舍,
於是國內學者地方人士發起搶救小白宮行動,終於在1997年被評定為古蹟。
(可以眺望淡水河和觀音山的平台)
此地因為地勢比紅毛城高,且周圍不像滬尾砲台需要遮蔽,
所以觀景平台上能見到的風光煞是比其他兩地好,淡水河沿岸、觀音山景致盡收眼底,
或許展區不多,半小時不到就可以走完,
但靠在圍牆上,遠望他處的美景,也能獲得樂趣。
離開淡水古蹟園區後,我們前往八里的十三行博物館。
因為上次是踩腳踏車,這次第一次騎車來,越騎越偏僻,還小小疑惑了一下,
好在正要問路時,就看到十三行博物館的指標了。
(反正下了關渡大橋後往八里方向走,別傻傻騎到往桃園方向去就對了。)
一開始我以為畫有原住民圖騰的大圓球,就是我們今天要參觀的十三行博物館,
後來才知道那個是污水處理廠XD,想說博物館做成圓形的也還真炫...
(拿著人面壺的白白)
(白白的全套公仔,好心動呀!!!可惜太晚知道了...)
其實對遠古時代的歷史也沒啥興趣(總之就是對歷史不特愛就是了)
不過因為有專人導覽,所以稍稍瞭解了這十三行文化的一部份(相當小...)
(岩層也有年紀,越上面越多現代垃圾)
(開挖中的考古學家,每個開挖都必須很精確)
(與警局作連線,禁止私人開挖動作)
(原始人的一天,利用光影投射和解說,製造出活潑的觀賞環境)
(屍骨埋葬方式)
(鎮館之寶,人面陶壺)
包括十三行遺址的由來、早期這些鐵器時代人類如何度過一天、
對於以物易物的態度、陶器的燒製到死亡埋葬的方式,
導覽小姐都能配合現有實景邊講解的方式,讓我們對於這文化更加瞭解。
十三行博物館在經營上作得挺不錯的,聲光效果優,搭配電腦操作或親手觸摸,
再加上中英文解說,更能拓展國際交流,吸引外來觀光客。
我們的導覽結束後,恰巧看到外國人來參觀,而導覽小姐也能以英文方式與他們溝通,
偷偷聽了他們的解說,感覺還挺有趣的,雖然不是很專業的術語,
但我想應該也能讓外國人對於我們特有的史前遺跡,有進一步的瞭解吧。
(沿著樓梯走上去)
(看到考古學家開挖的場景在下面)
此博物館的另一賣點,就是位在好幾層樓高的透明走道。
沿著旋轉鐵梯一路向上走,透明的窗子可以遠眺台北港及漁人碼頭一帶,
但最精采的,就是走道最高點後,眼前充滿科技流行感的透明步道。
(有科技感,美到不行的空中走道)
(每走一步,心都癢癢的)
漫步其上,會有種心癢癢的感覺,尤其是眼睛往下看,
沒一會功夫就有種輕飄飄的不踏實感,真是刺激啊。
(參觀完,就從這個細細的走道走出博物館)
(博物館主體是一艘大船)
(這個角度應該是駕駛艙吧)
(做得很像真的螃蟹,各個不同品種都有)
離開博物館後,我們沿著博物館路騎到挖仔尾去,想看看能否見到招潮蟹,
也許時間太晚了,即便是看到岸邊的沙灘上有著點點的小洞,
卻也不見招潮蟹橫行其中。
於是我們順著木棧道散步,海風帶來鹹鹹的海味,讓人懷念起金門的傍晚,
獨自騎在長堤上,享受著悠閒的時光,那種輕鬆自在,是都市生活中無法領略的。
回程本來想走二重疏洪道回家的,沒想到一時晃神又往台北市區走,
只好將錯就錯,繼續騎下去。
心想,這樣也好,台北市內比較多晚餐的選擇,等下可以順路吃一下圓環的美食。
(三元號餐點大合照)
在圓環附近停了車,步行到三元號點了滷肉飯(小20)、皮蛋豆腐(30)和魚翅肉羹(小50)
(滷肉飯飯太軟,滷汁有中藥味)
滷肉飯的飯也是軟軟的,不過滷汁不錯,吃起來有淡淡中藥味,挺下飯。
(貴到不行的魚翅肉羹,魚翅不多)
魚翅肉羹也真是小碗了些,雖然肉羹還不錯吃,
但湯本身很少,加上黑黑的魚翅也沒幾根,不知道在貴個什麼勁。
(皮蛋豆腐)
皮蛋豆腐還ok,可能是放在冰箱久了些,醬油已經結凍了。
(蜜芋頭,高貴的享受)
又走到苦茶之家點了熱的蜜芋頭(55)
同樣也是份量少到不行(重慶北路的店家都這樣嗎?!),
雖然有五塊芋頭,但算起來一塊要價十元,還真是高貴的享受啊!
吃起來雖然綿密,有甜度,且有種梅子下去熬的感覺,
好吃歸好吃,但這樣的價格也只能久久吃一次...
回到家也九點多了,好久沒騎這麼遠,感覺有些疲倦,不過內心是充實的,
假如能多多聽到言之有物的解說,我想我應該會愛上這樣的文化之旅吧。
- Apr 19 Sun 2009 22:40
淡水八里 - 博物館逛很大之旅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