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(人文館在豐鄉國小的舊址)
昨天喵還興致勃勃的想到大溪看花海,
結果晚上竟然下雨,爸臨時更改行程到峨眉湖去。
今天早上起來,突然又在出發前半小時跟我說要到大山背去。
於是趕緊上網搜尋一下相關資訊,以免上路出了差錯。
這時候突然很懷念衛星導航的存在。
車子開到關西交流道後,往竹東方向去,
依照查出來的資訊,以為我們現在走的就是台三線,
拼命想找橫山車站。
後來才知道原來跑到120縣道去了,還好一切發現得早,
不然就會接到內灣。
在竹34彎彎曲曲的山路裡面前進,果然是很有鄉道的感覺,
有些寬度僅容一台車過,這種需要高超技術的路線,
我看還是交由經驗豐富的爸來執行。
從台三彎進去到達大山背人文生態館,大概花了快半個小時,
里程數雖不多,但畢竟是山路,還是得小心的開。
(人文館前半段是餐廳)
大山背人文生態館,它的前身是豐鄉國小,
現在已經改成介紹大山背地區相關歷史及植物的介紹館,
除此之外,還附設了餐飲部,可以在清幽的環境下用餐。
(後半段可以參觀一些自然生態及人文的介紹)
(玻璃擦得很乾淨,這是隔著玻璃向外拍的)
(懷舊的阿三哥與大嬸婆)
先在館內參觀了一會,原來漫畫家劉興欽手下的大嬸婆與阿山哥,
描繪的正是橫山鄉這邊的人、事、地、物。
而他所畫的放牛校長,正是這所豐鄉國小的校長。
早在日據時代,這裡的學童因窮困,需要幫忙家裡的農事,
校長為了想讓學童受到良好的教育,便幫忙學童照顧牛群。
這樣的校長在現在真是難以復見,也許就是這樣一座在深山中的小學,
單純的環境,才會蒙發出這樣的一段故事吧!
(蕨類介紹)
除了國小的校史外,也有滿多蕨類和藥草的介紹,
(感謝的碑文,還留在室內)
看了介紹後才發現,原來蕨類分那麼多種,而且每種仔細看還長得不一樣,
以後在戶外看到的,可不能單純的以為他們都是一樣的喔。
(戶外咖啡座)
上到了二樓戶外咖啡廳,問了一下那邊的工讀生,
才知道原來這裡換了第二任的接手者,
交接至今才開了四個多月,這也難怪整座建築物,包括介紹牌、桌椅及玻璃窗,
都是那麼的一塵不染。
可惜接下來的行程還不少,不然趁著今天沒什麼人來遊覽,
坐下來喝杯咖啡,讓這些簡單的擺設沈澱一下心情也不錯。
(騎龍古道入口,旁邊有步道的介紹)
(剛開始的兩旁是高聳的杉樹)
(樹蔭蔽天)
離開了生態館,我們往館前的道路走下去,那邊就是其中一個騎龍古道的入口,
眼前的是一片杉樹林,雖然枝幹不粗,但是高度還可遮天,
若不仔細看,還以為進入了杉林溪。
(回頭一拍,是一連串的下坡石階)
沿著石階往下,不知道是鼻子有問題還是怎樣,
覺得空氣沒有想像中那麼清新,帶點淡淡的臭味,
耳邊不時有蒼蠅嗡嗡作響,渾身不自在。
(遇到的第一座糯米橋)
走過陡下的石階後,會看到一座糯米橋,
這是早期利用糯米、紅糖和石灰砌出來的石橋,
(民國四十七年搭建的)
看到橋上的石刻為民國四十多年,屹立了五十幾年了還不動搖,
可見先民運用智慧,做出的古橋是很堅固的。
由於姑爹已經折返生態館停車場,而我、爸和喵則繼續前行,
途中看到搭建到一半的木棧道,地基似乎已重整,
(建到一半不弄了,木棧道工程停工)
但一旁的牌子則是說明由於工期已到,所以沒再繼續動工。
初看覺得這建商也太任性了吧,哪有工程做到一半就放著不管,
可是從另一面思考,這不也是為這片原始的生態保存,盡了一些心力呢。
只是我還是認為至少也要收個尾,不然看起來煞風景不少。
(往下走是一般的鄉間小徑)
(偶而鋪上石塊)
(經過一間圍起來的廁所,好像也停工了)
往前行,看到一棟不起眼的石屋,原來這就是楊家石柱屋,
若不看簡介,還真會略過這景點。
(楊家石柱屋,感覺年久失修了)
(介紹牌也泛綠了)
這是每位居民同心協力,一起從山下搬運石材上山,才蓋出來的。
於是乎你家就是我家,我家就是你家,不分彼此,
就為了人人有屋住而努力著。
只是這邊的狗兒們似乎不太歡迎我們的造訪,
不停的對我們狂吠,好在牠在用餐沒有追出來,
不然窄狹的石頭路,要跑也跑不快。
(孟宗竹林,照片拍不出來他們的巨大)
途中有經過孟宗竹林,這竹子真不是普通的巨大,
脫落的筍殼比鞋底面積的三倍還要大,
人家說竹林滿陰的,而這巨竹,似乎又更添神秘的色彩。
(看到的第二座糯米橋,從橋下拍)
(從上面拍)
(應該是鄉民自立的介紹牌)
緩步向前,當我們看到第二座糯米橋時,
恰巧遇到一位老師帶了三名小朋友出來訪查。
(在橋頭的糯米橋龍(?)造型立碑)
在橋下的溪水邊看到了小螃蟹和小蝦,真是讓人欣喜。
相較於都市學童的沈迷網咖,在這裡接受大自然的洗禮,
真是健康許多啊!
再往前走一點,可以看到當地居民養的雞舍,
裡面還有薑母鴨,啊,不對,是紅面鴨,帶著小鴨鴨走來走去,真是可愛。
突然一對遊客帶來的小黃金對著雞舍裡雞群鴨群狂吠,
我想牠是看到其他的動物太興奮了,才會這麼直接的表達出牠的開心吧。
(騎龍古道?麒龍古道?其實都可以啦)
看到那對遊客手上拿著地圖,於是向他們請教要如何才能從古道繞一圈,
回到停車場去。
只是他們似乎也看不太懂地圖的標示,我們只好自己憑感覺找出路。
(第三座糯米橋)
(終於有個明確的解說牌了)
刻意不走回頭路,意外找到了第三座糯米橋,
算是達成了此次探訪古道的主線任務。
(爬石階爬石階)
接著沿高高低低的石階往上爬,無遮蔽的地方,太陽曬起來還滿熱的,
好在今天還有些風,不然沒有目的的亂走,真的會讓人心煩意亂。
幸運的我們竟然在這裡看到了高空盤旋的老鷹,
(中途有個觀景台)
雖然叫聲聽起來很不像老鷹(說實在的,老鷹怎麼叫我也不知道),
不過還是抱持著驚喜的心情,繼續向上爬。
(這是百年石階耶!)
(看到標示才知道)
爬到最上面後,看一旁的石獅(龍?)標示,
才知道那就是百年石階-以前開墾此地的便道。
真的是失敬了,看起來還真沒有百年的外觀呢。
繼續前行,這裡是平緩向上的石頭路,盡頭就是古道的另一個入口。
這段路走起來覺得小腿隱隱發酸,我想真是太久沒走那麼遠了,
雖然才一個小時左右,但運動只要沒有持續,
突然的長時間肌肉拉扯,還是很容易造成乳酸的堆積。
回到停車場後,就開車前往內灣吃飯,
由這裡到內灣,有一條捷徑,但這條捷徑有一小段路況很差,
車子差點磨到底盤。
過了這一段,就上了快速道路,從一座橋接回120縣道,只花十來分鐘就到內灣。
今天的內灣很不一樣,人不多,當我們進入公有停車場的時候,
停車位還有一百多位,出乎我們意料之外。
選了個喜歡的車位停好車後,先到老街逛了一下,
碰巧看到劉興欽老師正在店裡幫遊客畫漫畫圖像,
手上拿著毛筆,勾勒出誇張亦不失寫實的特點,
僅僅幾分鐘的時間,一幅作品就完工了,好厲害!
還是到上次的那家餐廳用餐,照例添了好幾碗白飯。
用完餐,挺了個大肚子走過吊橋來到河的另一端逛逛,
看了go kart場裡面廝殺的車輛,但場地比我想像中小多了,
速度也不夠快,不是很刺激。
(槭樹?我比較喜歡五葉的)
(內灣櫻木花道)
(內灣林務局旁邊的廢棄小火車)
離開了內灣,回程經過合興車站,還下車去拍了一下照,
這座車站從96年起配合工程停駛三年,
(已經停擺的合興車站)
但聽姑爹說,上次來還有新人在這邊拍婚紗照勒。
原來這邊有段"追火車"的故事,才讓這不起眼的小站,
有著"愛情火車站"的別稱。
沿著台三線往龍潭方向去,中途開到"遙望60哩"去。
這家店在華視轉播塔台附近,天氣好時視野很好,能遙望龍潭市區。
以上那段話,是聽爸和姑爹說的,因為這裡是我第一次來,
而下午天氣不好,什麼都觀不到,就只能"觀霧",真可惜。
旅程就在上了龍潭交流道後,告一個段落。
今天跑了不少地方,我想晚上應該會滿好睡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