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(看起來相當可愛的外觀,其實是個塑膠感很重的玩具啊~~)
這個箱子其實早被表妹開過了,補開...XD

(Diana F+ 巴黎限定版?)
前幾天幫表妹看電腦時,恰巧看到她桌上擺著這台Diana F+(另有一台fisheye一代),
突然想起前一陣子我在瘋的VQ1015 R2,
走的也是這種"拍照當下沒辦法得知結果"的風格,
唯一不同處在於VQ是數位相機,使用SD記憶卡當作儲存媒體,
而Diana F+使用底片,是很少地方能買到的120規格(一般相機大都用135)。

(裡面有一本厚厚的聽說是說明書的東東)

(不過翻開來看全都是理論啊!跨謀~~)
問了一下這台相機怎麼來的,原來是表嫂送她的禮物,
當時只是隨口說想玩玩看Lomo風,沒想到真的就拿到這個大禮,
偏偏現在數位正夯,後製軟體強悍到一鍵就能完成所謂的暗角、飽和色調,
底片機相較之下顯得燒錢許多,不僅是拍出來的成果要花錢洗,
連那種拍失敗的作品,還是得花錢把它買回來,暗幹在心裡,
但如果能在不經意間拍出好作品,那種成就感也絕非後製所能比擬,
這也是為什麼我會想和她借來玩玩看緣故。

(把書拿起來,就可以看到這個像是斑馬的相機了。旁邊有兩個方框可以
更換拍照的尺寸)
初次摸到"戴安娜",好廉價的塑膠感,根本就是玩具吧!
和相片上以為的金屬質感差太多了,真的要我拿兩三千出來,還真得考慮再三。
只能說相片實在很會騙人,建議想買的人還是實際摸到後再來下手。

(左邊兩個孔是閃光燈的熱靴,右邊是手動捲片的旋鈕)
光是把裝底片區打開,就讓我研究了好久,上網查資料才知道,
原來只要把底部的卡筍轉到Open的位置,就可以往下推開背蓋了。

(想要打開背蓋裝底片,請把底下的開關轉到open。
有看到鏡頭上面的四個圖案嗎?那是調整光圈的位置,由左到右越來越小)

(背蓋輕輕推就可以卸下了)
表妹之前可能用暴力的拆卸法,導致原來的貼紙有脫膠的現象,
不過那都無傷大雅啦,反正外表只是膚淺的,拍出來的東西才是讓人著迷之處。

(背蓋上面的開關可以調整拍12張或16張)
背板上有著12和16的數字,代表洗出來的張數,
一般來說120底片可拍12張5.2cm*5.2cm的相片(12次之內一定要成功?...XD),
同樣的底片長度,如果調成16張,勢必要把面積縮小,
此時就得靠附贈的兩個框框來限定曝光的面積,以取得更多的拍攝張數。
這兩個框框有著不同的尺寸,端看想要以怎樣的大小輸出。
另外,鏡頭底部有四個圖示,分別代表:
光圈f/11的陰天、f/16的多雲、f/22的太陽及f/150的針孔。
從數據可以知道光圈最大也才f/11而已,真的是晴天機啊,
不然就得靠閃光燈來補光了(閃光燈還得另外買...)

(左邊的金屬桿是拍照用,右邊有N和B兩段的快門)
鏡頭的上方有快門的撥桿,N是1/60,B則是可以長時間曝光的B快門。
數位相機我都沒玩過B快門,沒想到這玩具相機竟然可以做到...
鏡頭前方則是焦距,分別為4m以上、2~4m、1~2m。

(鏡頭前方可以轉動的焦段,依照不同的拍攝物距離來調整)
最特別的就是那個在快門旁的拍攝鐵桿了吧,
有別於一般相機位在機身右上方的位置,透過往下撥動使快門作動,
發出的聲音是塑膠和彈簧組合而成的聲響,相當單薄,
和單眼相機快門簾發出的刷刷聲很不同。
相機不過就是光圈、快門和焦距的數字組合,
都怪平常摸到的傻瓜相機太聰明,只要按下拍攝按鈕,什麼光圈、快門全都算好好的,
現在全得靠自己手動,還得重新學基礎理論,
而且沒辦法在拍攝當下就知道結果,
到底是把錢丟到水裡還是找到成就感,必須洗出來才知道,
會玩底片機的人,口袋一定要夠深啊。
不過目前最困擾我的,是不知道哪裡可以買120底片,
網路上都推薦博漢區,但我不想大老遠跑到那啊,
希望這不會是之後在我手上閒置的理由...XD

(準備好要從LOMO看世界了嗎?)
====
0428
試著想要把120改成135底片,參考網路上管伯伯的部落格去土砲,
片倉的部分,找了早期硬碟會附贈的泡棉切割後,可以把135底片夾住,

(片倉的上下用泡棉把底片盒固定住)
但用來聽聲辨位的小塑膠卡,卻一直搞不定,
不管是塑膠尺或塑膠水杯的材質,都會把底片的齒孔扯破...Orz

(貼上塑膠片,準備來聽聲辨位)

(組合起來就是在膠捲的齒孔突出一小片塑膠片)

(底片的另外一邊黏貼在捲片軸上)

(用42*42的方框,可以知道約佔9格齒孔,所以聽到撥動聲10下即可)

(代誌不是像我這憨人想的這麼簡單,塑膠片竟然把齒孔挖爆了.QQ)
看來還是在捲片的地方做記號好了...
全站熱搜